你经常接到从未注册过的销售电话吗?是否有各种各样的信息?App自11月1日起,中国第一部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为确保个人信息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目前,互联网已成为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纽带,互联网平台发展活跃。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报道,截至8月底,中国国内市场监测APP282万款,网民规模超过10亿。
互联网服务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信息安全隐患。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杀死大数据、未经同意收集人脸信息等情况屡屡出现,引起人们的关注。针对大家关心的信息处理问题,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下。
什么是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不包括匿名处理后的信息。例如,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生物识别信息、地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健康信息、下落信息等都属于个人信息。
如何处理个人信息?
在处理个人信息时,个人信息处理者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是“知情”和“同意”。
《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个人有权限制或拒绝他人处理个人信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个人信息的,个人应当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自愿、明确地作出同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个人信息处理应当经个人单独同意或者书面同意的,按照其规定办理。个人信息处理目的、处理方和类型发生变化的,应当重新获得个人同意。
此外,《个人信息保护法》还明确了信息撤回的有关规定,个人有权根据个人同意撤回其同意。个人信息处理器应提供方便的撤回同意的方式。
“大数据杀熟”“人脸识别”“过度采集”等问题的规定是什么?
针对“大数据杀熟”问题,《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决策,应当确保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公平公正,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下实施不合理的差异待遇。
人脸识别一旦泄露或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人格尊严或人身、财产安全危害个人敏感信息,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只有具体目的和充分必要性,并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个人信息处理可以处理敏感的个人信息。
鉴于信息过度收集的问题,《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信息处理者应当有明确合理的处理个人信息的目的,并直接与处理目的有关,并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个人信息的收集应限于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并指出,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个人信息的保存期应为实现处理目的所必需的最短时间。
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是什么?
《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提供重要互联网平台服务、用户数量大、业务类型复杂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按照国家规定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制度体系,成立主要由外部成员组成的独立机构对个人信息保护情况进行监督;
(2)遵循开放、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平台规则,明确产品或服务提供商处理个人信息的规范和保护个人信息的义务;
(三)停止在平台上提供严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处理个人信息的产品或者服务提供商;
(四)定期发布个人信息保护社会责任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个人信息保护法》如何充分利用?
为了发挥更大的效果,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消费者认真学习和积极使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积极学习《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规定。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能力,用法律武器指导消费实践。
(二)养成“不必要”良好的习惯。在接受服务时,应仔细阅读涉及个人信息的条款,如隐私协议。建议只有在必要时才向运营商提供个人信息或授权。
(3)继续跟踪您授权或提供的个人信息。当消费者不同意运营商继续处理其个人信息时,应积极行使“撤回同意”权利,要求经营者停止处理或及时删除其个人信息。
(4)注意销毁带有个人信息的文件和资料。未脱敏的快递文件和其他带有个人信息的文件和资料应在使用后及时销毁,或在丢弃前涂抹关键信息;提供身份证等重要文件的复印件时,最好明确标识用途;带有个人敏感信息的电子数据,如文件照片,建议删除或加密存储。
(5)我们应该主动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消费者应当积极行使对经营者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的监督权。侵犯个人信息权益或者发现经营者违法处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应当主动向个人信息保护管理部门或者消费者协会投诉、报告,提供案件线索和有关凭证,维护其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