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黑洞病毒
“黑洞”病毒最新变种(Backdoor/Heidong.2005)。
该病毒除包括以前的自动打开染毒者的摄像头,进行远程监控、远程摄像、中止防火墙等功能外,还会将自身添加为“服务”,达到开机自动启动的目的,隐蔽性更强。
该病毒在感染计算机后,会释放wind1132.exe、wind1132.cfg、KeySpy.dll 和Keylog.txt四个文件,wind1132.exe是病毒主程序文件;wind1132.cfg 是配置文件;KeySpy.dll是病毒钩子模块;Keylog.txt是键盘输入记录文件。
该病毒具有较大的破坏力,若感染该病毒,用户密码很有可能会被窃取,包括BIOS密码、屏幕保护密码、基于NT核心的登陆密码、FOXMAIL密码、OUTLOOK密码和IE自动完成密码等,直接威胁用户的隐私安全。病毒会记录用户电脑的一切键盘输入,包括中英文输入,甚至还可以远程开启用户USB摄像头,并将其偷拍数据转换为Mpeg文件传给黑客观看,比去年截获的专门开启摄像头偷窥用户卧室隐私的“蜜蜂大盗”病毒功能更为强大。同时,该病毒还具备远程监控的功能,类似于冰河、灰鸽子等黑客控制软件。此项功能可以使黑客监控感染病毒的计算机,在不经任何授权的情况下,非法观看远程桌面、远程重启关机以及所有资源/文件,并可以控制上传下载。此外,该木马具有远程查看用户所有进程和窗体的功能,并可以结束用户开启的任意程序,更让人头痛的是,该病毒可以按反弹端口方式进行反向连接,这样它就可以穿透一般防火墙,渗透到内部网络,给许多公司的内部信息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针对该病毒,请及时升级病毒库,开启“木马/注册表监视”,即可全面查杀该病毒,保护您的系统不受其侵害。“木马一扫光”等组件,可有效防范此类隐身的木马后门程序,确保电脑用户的隐私信息不被偷窥。
为什么有种病毒叫木马病毒而不叫别的病毒呢?这和希腊神话有什么关系呢
什么是特洛伊木马?
“特洛伊木马”(trojan horse)简称“木马”,据说这个名称来源于希腊神话《木马屠城记》。古希腊有大军围攻特洛伊城,久久无法攻下。于是有人献计制造一只高二丈的大木马,假装作战马神,让士兵藏匿于巨大的木马中,大部队假装撤退而将木马摈弃于特洛伊城下。城中得知解围的消息后,遂将“木马”作为奇异的战利品拖入城内,全城饮酒狂欢。到午夜时分,全城军民尽入梦乡,匿于木马中的将士开秘门游绳而下,开启城门及四处纵火,城外伏兵涌入,部队里应外合,焚屠特洛伊城。后世称这只大木马为“特洛伊木马”。如今黑客程序借用其名,有“一经潜入,后患无穷”之意。
完整的木马程序一般由两个部份组成:一个是服务器程序,一个是控制器程序。“中了木马”就是指安装了木马的服务器程序,若你的电脑被安装了服务器程序,则拥有控制器程序的人就可以通过网络控制你的电脑、为所欲为,这时你电脑上的各种文件、程序,以及在你电脑上使用的帐号、密码就无安全可言了。
木马程序不能算是一种病毒,但越来越多的新版的杀毒软件,已开始可以查杀一些木马了,所以也有不少人称木马程序为黑客病毒。
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病毒木马的哪个家伙?
电脑病毒的概念其实源起相当早,在第一部商用电脑出现之前好几年时,电脑的先驱者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在他的一篇论文《复杂自动装置的理论及组识的进行》里,已经勾勒出病毒程序的蓝图。不过在当时,绝大部分的电脑专家都无法想像会有这种能自我繁殖的程序。
1975年,美国科普作家约翰·布鲁勒尔(John Brunner)写了一本名为《震荡波骑士》(Shock Wave Rider)的书,该书第一次描写了在信息社会中,计算机作为正义和邪恶双方斗争的工具的故事,成为当年最佳畅销书之一。
1977年夏天,托马斯·捷·瑞安(Thomas.J.Ryan)的科幻小说《P-1的春天》(The Adolescence of P-1)成为美国的畅销书,作者在这本书中描写了一种可以在计算机中互相传染的病毒,病毒最后控制了 7,000 台计算机,造成了一场灾难。 虚拟科幻小说世界中的东西,在几年后终于逐渐开始成为电脑使用者的噩梦。
而差不多在同一时间,美国著名的ATT贝尔实验室中,三个年轻人在工作之余,很无聊的玩起一种游戏:彼此撰写出能够吃掉别人程序的程序来互相作战。这个叫做"磁芯大战"(core war)的游戏,进一步将电脑病毒"感染性"的概念体现出来。
1983年11月3日,一位南加州大学的学生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在UNIX系统下,写了一个会引起系统死机的程序,但是这个程序并未引起一些教授的注意与认同。科恩为了证明其理论而将这些程序以论文发表,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撼。科恩的程序,让电脑病毒具备破坏性的概念具体成形。
不过,这种具备感染与破坏性的程序被真正称之为"病毒",则是在两年后的一本《科学美国人》的月刊中。一位叫作杜特尼(A.K.Dewdney)的专栏作家在讨论"磁芯大战"与苹果二型电脑(别怀疑,当时流行的正是苹果二型电脑,在那个时侯,我们熟悉的PC根本还不见踪影)时,开始把这种程序称之为病毒。从此以后我们对于这种具备感染或破坏性的程序,终于有一个"病毒"的名字可以称呼了。
第一个真正的电脑病毒
到了1987年,第一个电脑病毒C-BRAIN终于诞生了(这似乎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一般而言,业界都公认这是真正具备完整特征的电脑病毒始祖。这个病毒程序是由一对巴基斯坦兄弟:巴斯特(Basit)和阿姆捷特(Amjad)所写的,他们在当地经营一家贩卖个人电脑的商店,由于当地盗拷软件的风气非常盛行,因此他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他们的软件被任意盗拷。只要有人盗拷他们的软件,C-BRAIN就会发作,将盗拷者的硬盘剩余空间给吃掉。
这个病毒在当时并没有太大的杀伤力,但后来一些有心人士以C-BRAIN为蓝图,制作出一些变形的病毒。而其他新的病毒创作,也纷纷出笼,不仅有个人创作,甚至出现不少创作集团(如NuKE,Phalcon/Skism,VDV)。各类扫毒、防毒与杀毒软件以及专业公司也纷纷出现。一时间,各种病毒创作与反病毒程序,不断推陈出新,如同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