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海盗号的简介
- 2、火星上的“脸庞”是什么?
- 3、海盗号的介绍
海盗号的简介
海盗计划是1970年代继旅行者深空探测器的成功后,NASA又一雄心勃勃的火星勘测计划。海盗一号于1975年8月20日发射,海盗二号于1975年9月9日发射。二者均使用泰坦 III-E运载火箭和半人马上面级发射。每艘航天器包括轨道器和着陆器。轨道器发回的图像用于着陆点的选择。着陆器与轨道器分离,进入火星大气在选定的着陆点软着陆。着陆器部署后,轨道器在轨道上继续成像和其他科学任务。包含推进剂的轨道器-着陆器联合重3527千克,分离并着陆后,着陆器重600千克,轨道器重900千克。
火星上的“脸庞”是什么?
塞多尼亚区金字塔的那些照片,是“海盗1号”探测器于1976年在距离火星大约1500千米的高空拍摄的。这些金字塔则是由托比亚斯·欧文博士(现为美国夏威夷大学天文学教授)在“海盗1号”拍摄的编号为35A72的照片上首先辨认出来的。
这幅照片拍摄的实际范围大约是55×50千米,约等于伦敦城区的面积。同一幅照片还显示出了其他许多可能是人工造成的地貌。
不经意地乍看上去,你只能看见一个个的小山、深坑以及悬崖绝壁。然而,仿佛掀开了一层纱幕一样,那模糊的景象会渐渐使你感到有了组织和结构——这些组织和结构太智能化了,以致于无法被看作杂乱无章的自然过程所形成的结果。尽管比例十分宏大,那景象仍然相当近似于从1500千米高空拍摄下来的地球上的某种考古遗迹。你越是仔细观察,你就越是会看清一点:它的确可能就是火星表面上的一大群被毁坏了的庞大纪念碑。
迄今为止,关于这些地貌的最富戏剧性的照片,是一幅巨大无比的、人面狮身像一般的“脸”的照片。美国宇航局曾经正式宣布这幅照片是光影造成的骗术。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人们才对这种解释提出了严肃的挑战。
当时,温森特·迪皮特罗(他本人就是美国宇航局在马里兰州的戈达德宇航中心的计算机科学家)在编号为70A13的火星照片上发现了这张脸的第二个图像。它是在拍摄到第一幅图像35个火星日之后拍摄的,其光线条件也和第一幅不同,提供了这张脸的一些可供比较的角度及其细节的尺度。
现在我们知道,这张脸连同它戴的那个轮廓分明的头巾,从头巾顶点到下颌的全长几乎有2.6千米,宽1.9千米,并且几乎高达800米。
它或许是个自然形成的小山。但是,究竟有多少小山的左右两边是如此复杂地相似呢?
对这张脸的图像分析表明:这张脸的“左右对称”很像一张自然的、几乎近似于人脸的外表,它不大可能是偶然形成的。
另外一些特征也加强了这个印象,那些特征是后来通过计算机的润色而被确认出来的。这些特征包括那张脸上的嘴里的“牙齿”、双眼上方两边横过的线条、以及头巾上那些规则的侧向条纹——至少有一些研究学者认为,这些条纹使人联想到古埃及法老戴的那种尼米斯式的头巾。
图像处理专家马克·卡罗托博士认为:“所有这些特征在‘海盗号’拍摄的秘幅照片上都出现了,其形状完全一样,体现了对象本身的结构。因此,这些特征不可能是在复原和增强这个形象的过程中出现的任意干扰或者人为因素造成的。”
1996年,卡尔·萨甘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对“火星上的脸庞”提出了一种奇特的见解。他说,这个结构“大概是由数百万年缓慢的地质过程雕刻出来的”。
不过,他随后又补充说:“也许我错了。事实上,对一个在极近的距离上仔细观察都所见甚少的世界,我们的确很难把握。”
萨甘敦促今后的美国及俄罗斯的火星探索计划要格外努力地更大大地接近那个金字塔、那张被一些人所说的“脸”,以及那座“城市”,去仔细地观察它们:这些地貌值得用更高分辨率望远镜在更近的距离上加以观察,拍摄那张脸更具细节的照片,这必定能够弄清它。
海盗号的介绍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海盗号(又音译成维京号)项目包括两个无人空间探测任务:海盗1号和海盗2号。每个航天器拥有一个用于从轨道上拍摄火星表面、运载着陆器以及进行与地球通讯中继的人造卫星。海盗计划是火星探测史上最昂贵的计划,也是1990和2000年代前最成功,提供信息最多的火星探测计划。